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近日在南京举行,24个国家的汉学家以及40余位国内知名作家、国际传播专家齐聚一堂,就“世界文学视域中的中国文学”展开座谈。一批又一批成功走出国门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国外读者青睐什么样的中国文学?“文都”南京又为世界文学之林增添了怎样的风景?
中华文化是一条澎湃向前的大河,它浸润千年,留下一路锦绣繁华。诸多对外译介与传播的作品,包括了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精神财富的古代典籍,涉及文学、哲学、美学、政治、伦理等。比如《论语》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曾被翻译成拉丁、法、德、英、日等语言,在不同文明间广为流传。在翻译过程中,书中很多诸如“仁”“礼”等核心概念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等格言,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外读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过程中,六朝古都南京一直是先行者,早在16世纪,南京就率先将四书五经翻译到欧洲。此次,来自24个国家的汉学家,又因对中国文学的热爱相聚南京。伊朗翻译家艾森,长期从事中国文化研究和翻译,曾将《孟子》《大学》《中庸》《弟子规》等中国典籍翻译成波斯文;《孙子兵法》是土耳其翻译家吉来的主要译作,该书现已印刷23次,成为土耳其的畅销书;加拿大籍波斯语翻译家孟娜,参与编辑了《中国历史常识》《中国文化常识》等。
“要了解中国文化,先要读中国文学”已成为与会翻译家的共识。意大利翻译家李莎对中国武侠小说情有独钟,主编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来自德国的翻译家吴漠汀,参与翻译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这也是首部完整的《红楼梦》德译本。而荷兰翻译家林恪,也勇挑重担,成为荷兰语版《红楼梦》译者之一。
汉学家们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与传播,开云(kaiyun.com)已成为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感受南京文学脉动的一个途径。从莫言、余华、刘震云、苏童、毕飞宇等已具备国际认知度的50后、60后作家,到70后作家代表鲁敏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及至南京诗人胡弦的作品在地球另一端的哥斯达黎加大受欢迎……南京每年向国外译介作品近千部,南京文学一直在奔涌向前。
上世纪80年代,受电影媒介的推动,苏童等作家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杰出代表。意大利翻译家玛丽亚告诉记者,她是从那时关注起毕飞宇、苏童等南京作家的。后来,她有机会来中国,还特意从上海绕到南京,捕捉、感受他们小说中所描述的那种气息。玛丽亚清楚地记得,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火热之后,图书出版也随即跟上,书名后来干脆就叫《红灯笼》。此后,毕飞宇的作品又闯入玛丽亚的视线,尤其是小说《推拿》,主要人物达六七个,个个都体现了人性的丰富微妙。玛丽亚说,这是她在意大利文学中从未获得过的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一般读者对盲人的印象。后来,玛丽亚又把毕飞宇的《玉米》翻译到意大利,也受到了热烈回应。
随着国内版权代理机制的成熟,南京作家鲁敏的作品也越来越受青睐。自2019年以来,其代表性作品《六人晚餐》相继被改编成土耳其语、瑞典语、西语、德语、英语等;《此情无法投递》被翻译成匈牙利语、英语、塞尔维亚语、土耳其语、泰语等。鲁敏入围最新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金色河流》,引起海外出版社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
墨西哥翻译家莉娅娜表示,中国文学在塑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为她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让她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知世界。
记者了解到,开云(kaiyun.com)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大部分中国文学经典已被翻译成主要的世界语言,甚至其中一些作品有多个不同的译本,而很多小语种也开始推出古典中国文学作品的完整翻译。
上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影响了一大批和几代中国作家的创作与成长,如今,中国文学在拉丁美洲的翻译出版水涨船高。南京诗人、鲁奖获得者胡弦的作品,在哥斯达黎加大受欢迎。据北京语言大学拉美研究中心主任孙新堂介绍,胡弦的诗是从2019年的哥斯达黎加国际诗歌节引起关注的,当时,诗歌节组委会看到了胡弦的诗,很快就表示,想在当地出版他的诗集。
能够穿透语言壁垒、消弭彼此隔膜,这正是文学的永恒魅力。奔流向前的南京文学正在宽广的世界文学长河,与更多文学、文明、文化碰撞交融,让人类文明越发光芒璀璨。南京作家韩东介绍说,2006年,他去德国哥廷根大学住校访学,当时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将其作品《扎根》中的一章翻译成德文,另一组再将被翻译成德文的《扎根》翻译成中文。“读了翻译回来的《扎根》,我大吃一惊,和原文相比自然丢失了一些东西,但竟然多出了一些东西,这些多出的东西非常奇妙,让我有耳目一新之感。”
一批又一批成功走出国门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国外读者青睐什么样的中国文学?“文都”南京又为世界文学之林增添了怎样的风景?开云【kaiyun】的官方网站开云【kaiyun】的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