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官方网站

焦和平 梁龙坤: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知识产权项目数据分析报告|开云
焦和平 梁龙坤: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知识产权项目数据分析报告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09-25 03:05:58
 国家社科基金知识产权项目作为推动知识产权研究的重要力量,对于深入理解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理论进展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知识产权相关项目共40项。其中重点项目5%,一般项目55%,青年项目32.5%,西部项目7.5%。从研究内容看,知识产权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重要的研究议题,人工智能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占比突出。版权项目立项最多,人工智能版权研究是主要内容,争议良久的版权过

  国家社科基金知识产权项目作为推动知识产权研究的重要力量,对于深入理解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理论进展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知识产权相关项目共40项。其中重点项目5%,一般项目55%,青年项目32.5%,西部项目7.5%。从研究内容看,知识产权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重要的研究议题,人工智能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占比突出。版权项目立项最多,人工智能版权研究是主要内容,争议良久的版权过滤研究以重点项目出现。专利项目数量居于次位,但学科交叉程度较高,内容以专利与产业场景结合为主。从学科分布来看,国社科基金知识产权跨学科研究趋势比较明显,知识产权研究与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学科的结合更加紧密。整体而言,国社科基金知识产权立项中,基本原理与具体问题均有体现,传统文化与新兴技术各有兼顾,创新激励、民间文艺以及遗传资源等经典问题研究仍有推进。

  随着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稳步推进,知识产权在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社科基金知识产权项目作为推动知识产权研究的重要力量,对于深入理解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月14日,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公示。其中有重点项目395项,一般项目2765项,青年项目1996项,西部项目495项。本报告通过对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知识产权相关项目的数据分析,尝试揭示当前知识产权研究的现状、重点和趋势,期待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于数据统计的说明:为更直观地反映知识产权研究的立项情况,本报告限于对知识产权直接相关的项目进行分析,统计数据的选择主要参考《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三条所列举的知识产权客体类型。因此,本报告仅统计与知识产权、版权、著作权(作品、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品牌)、地理标志、遗传资源等与知识产权直接关联的课题,作为分析对象。

  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示的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名单,其中有重点项目395项,一般项目2765项,青年项目1996项,西部项目495项。

  法学学科共拟立344项。其中,重点项目28项,占比8%;一般项目165项,占比48%;青年项目130项,占比38%;西部项目21项,占比6%。

  各学科、各类别与知识产权相关的项目共40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占比5%;一般项目22项,占比55%;青年项目13项,占比32.5%;西部项目3项,占比7.5%。

  法学学科中与知识产权相关的项目共19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占比5%;一般项目8项,占比42%;青年项目9项,占比48%;西部项目1项,占比5%。

  从知识产权相关项目的立项学科来看,法学学科19项,占比48%;管理学学科8项,占比20%;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5项,占比13%;新闻学与传播学4项,占比10%;应用经济学2项,占比5%;体育学1项,占比2%;区域国别学与国际问题研究1项占比2%。

  从其他学科(非法学学科,下同)及项目类别综合来看,其他学科中,与知识产权相关的项目共21项。其中,列入管理学共8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6项,青年项目1项。列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5项,其中,一般项目2项,青年项目2项,西部项目1项。列入新闻学与传播学共4项,其中,一般项目3项,青年项目1项。列入应用经济学2项,均为一般项目。列入体育学1项,为一般项目。列入区域国别学和国际问题研究1项,为西部项目。

  2024年国社科版权相关项目共16项,其中,一般项目8项,占比50%;青年项目6项,占比38%;重点项目和西部项目各1项,各占比6%。

  从立项学科来看,版权相关课题在法学立项9项,在新闻学与传播学立项4项,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立项3项。

  法学学科下的重点项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版权过滤义务研究》(李承亮,武汉大学),以及新闻学与传播学下的一般项目《数智背景下版权过滤的协同治理研究》(杨天红,重庆大学),针对版权过滤问题展开研究。此外,法学学科下一般项目《版权领域技术中立原则的内涵重述与规范建构研究》(王杰,上海交通大学)所聚焦的“技术中立”问题,与算法推荐行为的性质界定,以及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是否具有版权过滤义务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学学科下的知识产权项目中,唯一的一个重点项目是武汉大学所承担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版权过滤义务研究》项目。这也再次将版权过滤问题推向版权研究领域的中心。综合来看,一方面,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版权责任热度不减,至今仍是版权研究的热点话题;另一方面,版权过滤义务的争议也并未平息,各法学核心期刊近期仍有相关论文发表,而该重点课题结合算法推荐与版权过滤义务两个热点问题于一体,具有较大的理论需求与实践价值。

  版权相关课题中人工智能版权问题相关的课题占较大比重,涉及人工智能数据输入的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创作相关的版权保护,以及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版权治理等前沿问题。

  第一,人工智能合理使用问题仍是研究热点。具体而言,研究人工智能数据输入合理使用问题的课题共3项,分别是法学学科下的一般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输入数据版权合理使用立法研究》(吴高,广西师范大学),以及法学学科下的青年项目《人工智能数据训练的著作权规则研究》(李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两个项目均围绕人工智能著作权合理使用的立法问题展开研究,反映了人工智能合理使用的立法设计研究具有紧迫的实践需求。另一项是法学学科青年项目《数据产权合理使用制度构建研究》(刘云,清华大学),从数据产权配置的角度,研究数据的合理使用问题。可以说这与人工智能的数据使用问题息息相关,如果从数据角度能够确立合理使用路径,将对人工智能的数据输入版权侵权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

  第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确权问题仍待研究。在人工智能版权相关的项目中,各学科重点、一般和西部项目均未见立项。仅1项青年项目直接与此问题相关。即法学青年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确权模式的嬗变与制度创新研究》(孜里米拉·艾尼瓦尔,新疆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但从项目名称来看,项目所研究的确权问题是否最终采用知识产权模式,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表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确权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以提供更多元的方案选择。

  第三,人工智能版权侵权研究的范围有所拓展。明确研究人工智能版权侵权问题的课题共3项,其中,法学学科下的一般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版权间接侵权的分层判定及责任配置研究》(徐珉川,东南大学),就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问题进行研究。法学下的一般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中版权的刑法保护研究》(李海良,浙江师范大学),对人工智能创作行为中的版权刑法保护展开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的知识产权问题,从民事关系研究为主战场,拓展到了刑事问题等新领域。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下的青年项目《“人+生成式AI”交互共创流媒体内容的著作权侵权风险治理研究》(李婵,福建农林大学),结合人工智能在流媒体产业中的应用,研究相关的版权侵权问题。

  第四,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版权问题的研究视角不断丰富。研究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版权问题的课题共4项。新闻学与传播学下的一般项目《人工智能驱动下出版产业版权管理创新研究》(王志刚,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下的一般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学术成果写作出版的标准规范与治理研究》(张小强,重庆大学),围绕人工智能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场景产生的版权问题展开研究,前者注重智能技术应用的版权管理创新问题,后者聚焦智能技术应用的学术规范问题。为人工智能版权问题的研究拓展了新的议题。此外,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下的青年项目《“人+生成式AI”交互共创流媒体内容的著作权侵权风险治理研究》(李婵,福建农林大学),结合人工智能在流媒体产业中的应用,研究相关的版权风险问题。新闻学与传播学下的一般项目《智能化数字教材出版的著作权保障研究》(罗明东,西南大学),关注了智能化数字教材出版的著作权问题。在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教材形式越来多样化,相关的著作权保护衍生了新的问题,值得关注。

  新闻学与传播学下的一般项目《人工智能驱动下出版产业版权管理创新研究》(王志刚,中国海洋大学),聚焦版权管理问题。以及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下青年项目《数智背景下版权登记的基础理论与制度创新研究》(刘慧,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版权登记制度创新问题。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下的西部项目《边疆民族地区数字文化遗产资源开放共享的版权问题研究》(张慧春,内蒙古大学),研究了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的版权支撑问题。

  1.随着智能数字技术的发展,数智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将持续成为研究热点。版权过滤、技术中立、算法推荐等版权相关问题将在一段时间内具有持续的理论关注度。智能技术的加持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责任基础是否发生变化、版权责任体系是否需要变革、版权责任如何配置等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2.人工智能著作权问题则将持续引发新的研究议题。从人工智能版权的主体论、客体论、权利论、限制论以及保护论有关研究来看,诸多问题仍然没有形成共识,并且在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中,不同的应用场景不断衍生出多样的具体问题,比如人工智能出版的学术规范,人工智能媒体应用的版权风险,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版权合规等问题,不论从立法论还是解释论,均存在诸多待解决难题,并且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需求。

  3.版权治理全链条变革按下加速键。数智技术背景下,“产业+版权”的组合将推动著作权与文化创新、数智出版、虚拟演绎等行业的版权保护问题得到关注,许多在常规版权客体视野下的保护思路将会有所挑战,新的版权产业场景产生新的版权治理需求,在版权登记、管理、交易和保护方面将提出新挑战。在此基础上,传统文化数智化发展的版权保护也将受到更多关注。

  2024年国社科专利相关项目共14项,其中,一般项目9项,占比64%;青年项目4项,占比29%;重点项目1项,占比1%;西部项目无相关立项。

  从专利相关项目的学科分布来看,法学6项,管理学5项,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2项,应用经济学1项。值得关注的是,管理学所立5个项目中,有1项为重点项目。

  专利保护的起点在于专利创造,高价值专利创造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从发掘、培育到专利申请前的系列工作。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一般项目《多方法融合视角下高价值专利挖掘及影响因素识别研究》(奉国和,华南师范大学),为潜在专利的发现、培育提供科学的研判依据,有助于提高高价值专利的培育成功率。管理学一般项目《我国企业高价值专利识别测度、市场效应与培育路径研究》(夏芸,暨南大学),从价值评估标准、市场效应影响因素以及具体培育机制的问题展开研究,有利于高价值专利的创造提供科学方案。

  管理学下重点项目《我国企业应对标准必要专利诉讼的机理与策略研究》(张利飞,湖南大学),聚焦企业在面对标准必要专利诉讼时的应对机制、策略以及原理。法学下一般项目《新的国际背景下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的善意谈判制度研究》(冀瑜,中国计量大学),可能涉及不同司法区域善意许可谈判的实践路径和认定标准,为我国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的善意谈判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专利许可环境。法学青年项目《“低空智能网联”领域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的反垄断规制研究》(刁舜,中国人民大学),在特定领域研究标准必要专利许可中的反垄断问题,这对于保障国家相关产业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新技术背景下的专利授权问题。专利授权制度方面,法学一般项目《人工智能辅助发明的专利授权规则完善研究》(张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发明创造中的应用所带来的专利授权问题,研究如何完善相关规则以适应这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包括对人工智能辅助发明的创造性、可专利性等方面的认定标准进行探讨。

  第二,专利开放制度的优化。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方面,法学青年项目《基于实证视角的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优化研究》(朱蕾,重庆理工大学),从实证角度对专利开放许可制度进行研究,分析其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建议和策略,以提高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的运行效率。

  第一,专利运用与产业效应。应用经济学一般项目《专利转化与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研究》(周耀东,北京交通大学),关注专利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以及这种转化对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作用机制。包括专利产业化的前提、如何盘活存量专利、构建专利资源库、推进重点高新产业专利发展、探索专利转化新模式等,对于理解专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管理学一般项目《面向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专利链构建与推进政策研究》(林德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如何通过构建专利链来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以及相关的推进政策,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商业需求与供需匹配。管理学一般项目《认知视角下专利知识赋能产品创意生成的效果、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张雪峰,安徽工程大学),从认知角度探讨专利知识如何为产品创意的生成提供支持,以及这种赋能的效果和机制,为企业利用专利知识进行产品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建议。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青年项目《市场导向下的存量专利优选与智能供需匹配模型研究》(赵展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存量专利的优选方法和智能供需匹配模型,实现专利的供需有效对接,促进专利的转化和应用。

  第三,专利运用与国家安全、产业安全。法学一般项目《国家安全视角下专利国家使用制度构建研究》(郭德忠,北京理工大学)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角度,研究如何建立专利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抵御涉外专利事件可能导致的产业危机;从维护国家科技安全角度,可能探讨如何完善相关专利机制打通产学研壁垒,建立企业的专利竞争情报体系促进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管理学一般项目《面向产业链安全的专利技术治理体系研究》(谷丽,大连理工大学),关注产业链安全与专利技术创新、依赖的关联机制,明晰专利治理的主体与职责,分析应对产业链安全风险的专利治理策略。

  法学青年项目《“低空智能网联”领域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的反垄断规制研究》(刁舜,中国人民大学),在特定领域研究标准必要专利许可中的反垄断问题,标准必要专利的许可如果被滥用,可能会对产业发展形成垄断限制。法学青年项目《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垄断风险防控研究》(杨妮娜,郑州大学),关注药品领域专利链接制度可能带来的垄断风险,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控,保障药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公众的健康权益。

  第一,跨学科专利研究渐趋增多。当下的专利研究已不再受限于单一学科范畴,而是展现出多学科相互交融的态势。如《人工智能辅助发明的专利授权规则完善研究》(张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这一项目,凸显了人工智能科学与专利制度的衔接。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涉及跨学科领域的专利研究涌现,涵盖人工智能科学、工程学、医学等诸多学科的融合,从而催生出更具创新性与综合性的专利研究成果。

  第二,多学科合作研究团队日益壮大。多学科融合的专利研究离不开不同专业背景研究人员的共同参与,故而未来会出现更多由跨学科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这种合作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术,更有效地应对复杂的技术难题和创新需求,进而提升专利研究的质量与价值。

  第一,强化专利与产业的紧密结合。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聚焦于专利如何更好地助力产业发展,增强产业链的安全性与韧性。像《我国企业高价值专利识别测度、市场效应与培育路径研究》《面向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专利链构建与推进政策研究》等项目,体现了对专利与产业结合的高度关注。未来,专利研究将进一步注重挖掘专利在特定产业中的应用价值,推动专利技术向实际产品和服务转化,促进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第二,探索专利的商业化路径。除了与产业结合,专利的商业化亦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如《市场导向下的存量专利优选与智能供需匹配模型研究》等项目,将深入探究如何通过有效的商业模式,将专利转化为经济收益,例如对专利许可、转让、质押等方式进行优化与创新。同时,也会关注专利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研究如何利用专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这对于企业的专利管理和战略制定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新兴技术领域的专利研究加速。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相关领域的专利研究将成为热点。这些新技术不仅会催生大量新的专利申请,还会对传统的专利制度和审查标准构成挑战。未来会有更多针对新兴技术的专利研究,包括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专利保护策略制定、技术标准建立等,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需求,如《人工智能辅助发明的专利授权规则完善研究》便是例证。

  第二,聚焦如何提升专利技术的质量。在追求专利数量增长的同时,未来专利研究将更加重视专利技术的质量和创新性。一方面,研究人员会关注专利的技术含量、创造性和实用性,提高专利的授权标准;另一方面,会加强对专利技术的评估和筛选,挖掘具有高价值的专利,减少低质量专利的产生,从而提升专利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

  2024年国社科商标相关课题较少,仅2项,管理学一般项目与法学青年项目各1项。

  2024年国社科地理标志相关课题仅1项,列在区域国别学和国际问题研究西部项目。

  管理学一般项目《基于数字技术嵌入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搭便车”问题治理研究》(刘亚军,湘潭大学),研究结合当前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有效地嵌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与管理中,但同时也衍生了农产品区域品牌“搭便车”问题。项目为防止“搭便车”行为对品牌价值的损害,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理论对策和实践指导。

  法学青年项目《数字经济时代新型商标侵权的刑法应对研究》(付晓雅,北京理工大学),结合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研究新型商标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可能涉及分析现行刑法在应对这些新型商标侵权问题时存在的不足与挑战,探索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刑法应对策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机制,有效打击新型商标侵权行为,维护商标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数字经济环境下的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区域国别学和国际问题研究西部项目《RCEP全面生效后中国—东盟地理标志规则冲突及协调研究》(李丽辉,昆明理工大学),立足RCEP全面生效这一重要的区域经济合作新起点,研究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地理标志规则方面存在的冲突。若通过对双方规则差异的梳理和分析,探寻冲突产生的根源和影响,提出可行的协调方案和策略,以化解规则冲突,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地理标志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对于推动区域贸易的稳定发展,提升双方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以及深化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1.数字技术环境下商标侵权问题研究关注点。首先,随着智能化场景的普及,商标侵权行为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不断加深,技术手段多样化使侵权行为更复杂,隐蔽性增强给发现和证据收集带来困难。其次,跨平台、跨媒介的商标侵权日益重要,多平台联动侵权增多,不同媒介间侵权问题凸显。最后,商标合理使用与侵权边界界定更精细,新型商业模式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中的商标使用需明确治理规则。

  2.数字技术背景下区域公用品牌保护研究的关注点。一是推动专门法规建设及跨区域协调,明确品牌在数字环境下的标准与权利;二是强化授权监管,明确标准与程序并加强使用监督;三是规范数字技术应用,认可其法律效力并注重数据安全保护。

  3.国际地理标志保护的协调与合作将成为研究重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推动地理标志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将促进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的研究。RCEP协定的推进将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贸易往来持续升温,国际保护合作与协调将是长时间的热点议题。

  其他知识产权相关项目共7项,分别围绕知识产权激励问题、企业创新与知识产权、民间文艺知识产权保护、体育赛事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和遗传资源与知识产权。

  从学科分布来看,法学学科下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各1项。管理学下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各1项。应用经济学和体育学各占1项,均为一般项目。

  管理学一般项目《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效应与路径研究》(赵娟,河南中医药大学),涉及分析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制度如何通过保护机制,激励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进行创新活动,研究其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影响,并提出优化知识产权制度以更好地提升创新能力的具体路径和策略。

  应用经济学一般项目《数智化转型下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研究》(周洲,重庆大学),研究在数智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环境规制手段(如环保政策、排放标准等)与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如专利保护、商标保护等)的协同作用,来促进企业提升绿色创新质量。可能涉及分析数智化技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有关政策、制度共同推动企业在绿色技术、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创新研发,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绿色环保水平。

  管理学青年项目《战略性新兴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风险“防护墙”建构及运行机制研究》(李金秋,哈尔滨工程大学),针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构建知识产权风险“防护墙”的方法和运行机制。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也面临着被侵权、被模仿等风险,此类项目旨在通过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风险预警机制等,为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坚实的“防护墙”,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法学西部项目《黄河“几字弯”流域民间文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吴凡文,内蒙古工业大学),以黄河“几字弯”流域的民间文艺为研究对象,探索其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该项目可能研究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如著作权、商标权等,保护黄河“几字弯”流域的民间文艺作品、传统技艺等,促进民间文艺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推动该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体育学一般项目《体育赛事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龚韬,湖南师范大学),针对体育赛事中产生的赛事记录数据、比赛成绩、运动员表现数据、观众数据等,研究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体育赛事数据具有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其知识产权的归属、保护范围和保护方式等有待明确,以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使用和传播,保障体育产业及相关周边产业的健康发展。

  法学一般项目《农业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的法律保护研究》(张迎春,华中农业大学),聚焦于农业领域的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研究其法律保护的方式和途径。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农业遗传资源的数字序列信息面临着被不当使用、盗用等风险,该项目可能围绕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如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来保护这些重要的农业资源信息,确保农业遗传资源的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法学青年项目《生物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的全球治理及中国对策研究》(郑晓欧,厦门大学),从全球治理的视野下,研究生物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的保护问题,并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该项目可能分析生物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全球治理的现状和挑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保护本国生物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方面的政策建议和行动策略。

  1.基本原理与新视角的结合。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的应用场景衍生新的创新需求。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一直被呼吁,但也长期存在进步空间。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激励创新、信息公开、地域限制等基本原理,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其自身的规律演变,推动创新的内生机理,具体作用到创新主体的效果、路径和优化策略,衍生了知识产权基本问题与具体场景的结合研究的新需求。如项目《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效应与路径研究》(赵娟,河南中医药大学),对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研究就是一个基础原理问题的新视角考察。

  2.研究内容跨越度加大。从知识产权的创新原理出发,除了一般印象中涉及到企业创新问题之外,还涉及民间文艺保护、体育赛事数据保护,以及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保护,横跨了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生物等领域,纷纷表现出知识产权的研究需求。这也是“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直观体现,因为创新的需求跨越了各行各业。创新的促进需要知识产权的推动,而各行各业差异化的知识产权需要,为知识产权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

  第一,知识产权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重要的研究议题。“数智化”“智能化”成为研究新技术知识产权问题的主要背景。比如直接聚焦新质生产力与专利关系的研究,针对人工智能版权问题的研究,数智化商标侵权治理的研究等,无不体现出知识产权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样态是丰富的,理论脉络是差异化的,作用场景是具体化的。而由此产生的诸多理论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二,不同类型知识产权课题的分布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首先,从数量上看,知识产权项目中版权课题占比最大,成为2024年国社科知识产权项目的主要立项方向。版权课题中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占据了主要部分。印证了人工智能是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关注的热点领域,在立项上有明显倾斜。其次,从研究内容来看,在诸多人工智能法律问题中,人工智能的版权问题备受关注。这也说明,版权制度一如既往地表现出对新技术挑战的灵敏反应,因此产生了更大的理论和现实需求。最后,综合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遗传资源等相关的项目来看,新技术催生新问题的特征明显,比如人工智能专利的授权规则、商标的数智化场景侵权治理、数智化场景区域公用品牌的竞争问题等等。

  第三,知识产权研究跨学科研究趋势比较明显。除了在法学学科下的知识产权研究,知识产权研究与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结合更加紧密。管理学下的项目结合知识产权基本问题(如激励创新)、专利问题(如企业技术创新)较为明显。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不仅结合自身优势专利(如专利情报分析、专利需求匹配)开展研究,还涉及传统文化(如民间文艺)与新技术版权(如人工智能)问题。

  本研究报告通过对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知识产权项目的大数据分析,梳理了不同类型知识产权课题的分布情况、研究重点和趋势。研究发现,版权和专利两大知识产权类型的课题数量较多,研究重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知识产权研究的跨学科趋势较为明显。未来,知识产权研究将更加关注数智时代的保护问题,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系。研究者应关注热点领域、加强跨学科研究和开展具体场景知识产权作用机制研究,以推动知识产权研究的不断取得理论新进展。

  本文声明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律信息网(北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kaiyun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