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官方网站

李泉的第三张专辑要从刘德华的产业说起……|开云
李泉的第三张专辑要从刘德华的产业说起……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12-19 22:50:58
 《走钢索的人》,李泉的第三张个人专辑,当年因为“上海音像”引进的时候,在歌词最后页,有特别显眼的“BMG”Logo标识,所以这张专辑在很长时间里,于我的记忆里都是“BMG”系的。  不过,“BMG”只是当时这张专辑的海外发行商及版权代理商,虽然“上海音像”的引进版,版权提供方也是“BMG New Century”,但其实只是一种版权委托代理关系,而这张专辑真正的版权,就是当年签约李泉的公司,叫

  《走钢索的人》,李泉的第三张个人专辑,当年因为“上海音像”引进的时候,在歌词最后页,有特别显眼的“BMG”Logo标识,所以这张专辑在很长时间里,于我的记忆里都是“BMG”系的。

  不过,“BMG”只是当时这张专辑的海外发行商及版权代理商,虽然“上海音像”的引进版,版权提供方也是“BMG New Century”,但其实只是一种版权委托代理关系,而这张专辑真正的版权,就是当年签约李泉的公司,叫“New Melody”。

  “New Melody”(新乐制作)厂牌的大股东,就是大家熟悉的“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德华。1992年,刘德华与“宝艺星唱片”(IPS)约满,而在Michael Jackson创办自己音乐版权公司“MIJAC”,并在1986年以4750万美元并吞“ATV”版权曲库的启发,刘德华也随之创办了自己的歌曲版权及艺人经理公司——“New Melody”。

  “New Moldy”成立后,除了刘天王自己当仁不让的成为自家公司艺人之外,也陆续签约了陈山聪、伍婉琛、陈秀雯、张卫健和谢津等歌手。不过,由于当时的刘德华除了“New Melody”外,和“星光唱片”及“艺能动音”也有股权关系,而后者还是“New Melody”的发行商,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关于刘德华系的歌手合约及曲库版权,也总会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1996年,随着“艺能动音”被“BMG”收购,于是“New Melody”和“艺能动音”的关系,也转换成了“New Melody”+“BMG”。再之后,“New Melody”又改组为“NMG/天中文化”,刘德华及当时签约“New Melody”的部分歌手作品版权,也随之转到了新公司。

  “天中文化”之后又是2004年成立的“Focus Music”(映艺音乐)用来管理刘德华和他当年签约歌手的部分歌曲版权,而从2007年和“东亚唱片”合作起,这些版权也交给了“东亚唱片”代理,所以现在于平台上看到李泉这张《走钢索的人》专辑的版权信息,就是“东亚唱片”,而没有因为“BMG”后来被“SONY”收购,所以归到了“SONY”旗下。

  不得不说,刘德华真的是华语唱片历史上版权最为复杂的一个歌手,不仅他所签约的公司繁多,其背后又有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且又因为他入股了多家音乐制作及经纪公司,而这些公司还因为收购、发展等原因,经常变换各种身份,也让这其中的版权变得犹如迷雾一样。

  不过,简而言之,在刘德华对于自己歌曲版权及签约歌手版权这条线,基本还是“New Melody”——“NMG/天中文化”—— “Focus Music”(映艺音乐)这样一条线,当然中间还得加上“加际唱片”这样后来有合同纠纷的小插曲。

  也可以说,刘德华确实是香港最早有意识将歌曲版权从唱片公司独立出来的艺人兼老板。

  而李泉当时加盟“New Melody”,也是赶上了这个厂牌的生涯末期,所以他之后合约期的两张专辑《岛中央》及《2046》,自然就转到了“天中文化”。

  ▲李泉也用自己的第三、第四和第五张专辑,见证了“New Melody”到“NMG/天中文化”的厂牌转变史

  回到《走钢索的人》这张专辑,在这张专辑发行前,李泉已经凭借《上海梦》和《心世界》两张专辑,再加上他为范晓萱创作的《哭了》、《蓝旗袍》等作品,于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两个市场立足,并立起了自己钢琴诗人的人设,至少这个如此鲜明的人设,在之前的内地乐坛是没有的,而在台湾乐坛能够想到的则是林隆璇这样的音乐人。

  其实李泉最早的两张专辑《上海梦》和《心世界》,虽然由“滚石唱片”出品,但整体的制作及录音主体,基本是由安栋和吴岱德这样上海本地的音乐人完成。其中第二张《心世界》,也是由安栋和齐放伉俪为主体完成很多编曲、和声、制作等层面的工作。

  ▲依靠在“滚石唱片”旗下发行的《上海梦》和《心世界》专辑,李泉从此以钢琴诗人的形象在华语乐坛立足

  不过,到了第三张专辑《走钢索的人》,在音乐制作上却有了很大变化,因为这张专辑虽然依然由李泉主导创作,但制作人周世晖、编曲钟兴民、创意统筹易家扬,以及乐手像郭宗韶、倪方来及李琪弦乐团队等都来自台湾地区,所以在整体气质上,和前两张专辑是有很大不同的。

  专辑的整个基调,确实是《走钢索的人》这首同名曲定下的。当年的创意统筹易家扬,也亲自为这首歌曲填词,而这首作品可以理解为一首情歌,讲述的是情爱世界里的险境,另一方面也双关了李泉的音乐理念,即作为一个科班古典出身、未来会成为演奏家的音乐人,去做艺术世界处于鄙视链下游的流行乐,而这本身就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冒险之旅。

  好的企划,真是逻辑清楚又寓意深刻,可以非常好地挖掘出歌手身上的特质,不夸张、不过火,又有适度的加花和包装。

  这张专辑除了《走钢索的人》和《演奏曲》之外,其余九首歌曲均为二字歌名,其中包括给范晓萱创作作品《哭了》的拿回重唱,以及这张专辑里甚至比《走钢索的人》这首主打曲更出圈的《很苦》。

  除了这些出圈的歌之外,专辑我还特别喜欢《名字》这首歌曲,作品在节奏中运用了拉丁元素,而无论是李泉的沪语独白,还是蛙音踏板下梦幻的吉他Solo,配合带有即兴的旋律,整体也营造出那种高级流行乐的效果,不仅有通常的悦耳好听,还有着一定的品味和格调。

  而《夜奔》将无伴奏合唱和舞曲元素的相结合,也让一首动感的作品不落俗套,不得不说那些年的钟兴民,在编曲层面也真是处于想象力的巅峰时代,不仅给周董做的案子经常会有天马行空的Idea,即使是给李泉这样在台湾乐坛并不算有根基的歌手制作作品,同样是竭尽所能。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因为李泉这样的唱作歌手,其身上本就具有的音乐属性,可能也会反向激活钟兴民这样的音乐人,其身上的音乐潜能。

  而像《哭了》这样的作品,因为是李泉自己弹唱,并且在上海录制,所以整体上和专辑里钟兴民编曲的作品相比,更接近创作状态的那种Original,更原色、更本色。

  《走钢索的人》整张专辑至今听来,都是旋律动听、编曲不俗,词曲唱融为一体,既传统又有着恰到好处的即兴线条,可以说是流行和古典、通俗与格调平衡的典范作品。即使是后来没怎么传唱的《希望》、《落尘》和《一半》这样的作品,现在听都极有质感,如果给这个时代的气质比较匹配的歌手唱,分分钟都能当成主打歌。

  专辑发行时,虽然已经是1999年,但可以看到台湾地区的流行工业制作水准,还是要高出大陆不少,即使那时候的大陆流行乐已经在摇滚和民谣曲风领域,出现了非常具有灵性的音乐人,在流行音乐领域也有王迪、三宝、安栋等优秀的制作人,但在一些细节方面,确实还和台湾流行音乐工业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港台地区的音乐人,会频频来大陆“扶贫”的原因。

  另一个差距则是在实体唱片的制作上,这张专辑“上海音像”的引进版,虽然采用了和台湾地区版几乎完全一样的物料,只是在封底用了一些遮挡原发行信息,加入内地发行信息的一些处理。但拿在手上对比歌词时,我总感觉内地版像是删除了一些画页,因为对比台湾版,手感明显轻了很多,应该就是纸张克重的不同。

  另一方面碟面的丝网印,台版如丝般润滑,而“上海音像”版则像是月球表面一样,这也是引进版至今给人一种低端小气不上档次的原因。Kaiyun中国 开云Kaiyun中国 开云